倪海厦视频 内经珍藏版第41集
黃帝問曰,今夫熱病者,皆傷寒之類也。或愈或死,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,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,何也?不知其解,願聞其故。
黃帝問,現在看到的熱性病,都為傷寒之屬,有時痊癒有時死亡,其死期都在六七日之間,其恢復健康卻在十日以上,這是為何呢?我不懂,請老師説明。
歧伯對曰,巨陽者,諸陽之屬也。其脈連於風府,故爲諸陽主氣也。人之傷於寒也,則爲病熱。熱雖甚不死。其兩感於寒而病者,必不免於死。
歧伯回答,太陽經是諸陽經之首也,它的脈連到風府穴,所以能主諸陽經之氣。人傷於外感風寒,必生熱症,此熱即令盛,亦不死人。但若寒邪進入陰經,使陽經與陰經皆感受風邪,如此一來,病人必死。
帝曰,願聞其狀。
黄帝說,希望能更詳加陳述。
歧伯曰,傷寒一日,巨陽受之。故頭頂痛,腰脊強。二日陽明受之。陽明主肉,其脈俠鼻,絡於目。故身熱目疼而鼻乾,不得臥也。三日少陽受之。少陽主膽,其脈循脇絡於耳。故胸脇痛而耳聾。三陽經絡,皆受其病,而未入於藏者,故可汗而已。四日太陰受之。太陰脈布胃中,絡於嗌。故腹滿而嗌乾。五日少陰受之。少陰脈貫腎,絡於肺,繫舌本。故口燥舌乾而渴。六日厥陰受之。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。故煩滿而囊缩。三陰三陽五藏六府皆受病,榮衛不行,五藏不通,則死矣。其不兩感於寒者,七日巨陽病衰,頭痛少愈。八日陽明病衰,身熱少愈。九日少陽病衰,耳聾微聞。十日太陰病衰,腹減如故,則思飲食。十一日少陰病衰,渴止不滿,舌乾已而嚏。十二日厥陰病衰,嚢縱,少腹微下,大氣皆去,病日已矣。
歧伯回答道,傷寒起初之時,病在太陽經,所以會有頭痛項強,腰椎強硬的症狀。一旦失治,一星期後會進入陽明經,陽明主肌肉,此經脈絡夹鼻两側,進入眼目,會造成身熱眼疼而鼻中乾燥,無法安臥狀。再過一候七日,病入少陽經,少陽司膽,其經脈順延脇肋而絡在耳中,會造成胸脇苦滿而耳聾。如果只是三陽經絡受病,病邪未入陰臟,可一汗而病去。如果未加施治正確,四候二十八日後,病進入太陰,太陰脾臟分布腸胃之壁,上絡於咽口(食道口)會造成病人腹脹滿而咽喉乾燥。五候三十五日病邪會進入少陰,少陰腎脈貫穿腎臟,上絡於肺,連繫舌下治療會造成病人口燥舌乾而喝水不止。六候四十二日,病邪入侵厥陰,厥陰肝經順延生殖器而上絡於肝臟,會造成人情緒煩而腹滿而陰囊上縮。一旦三陽三陰五臟六腑皆受病,氣血無法運行,五臟代謝物無法排出,此人必死。
其間有不同時受寒於陰與陽者,如一候七日,病邪仍留太陽不傅裡,此病邪必衰,頭痛渐減而自愈。如一候十四日,病在陽明不傳裡,則病邪必衰微,病人身熱必減而自愈。三候二十一日,病邪居少陽不傳裡,其病勢必衰,耳中必漸可聽聞。四候病在太陰,不見陽症,其邪又不傅裡,其病必自衰微,腹滿日減,而飲食、胃口大開。五候病在少陰,不見陽症,又不再傅裡,病邪必衰,病人必渴止且腹不滿矣,舌漸潤而有噴嚏出也。六候病在厥陰,若無陽症,只有陰症,其病必自微弱,陰囊鬆下,少腹軟柔,病氣巳去,待日可復矣。
— END —
加祥哥好友,诊断、治疗、学中医: